在福建省建寧縣伊家鄉筆架村,當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微信群公示了一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分配明細表,群里頓時熱鬧起來,村民們對分配明細表提出一連串問題;在連城縣廟前鎮芷紅村,山門橋建設項目施工方代表在直播鏡頭前對工程的工期和質量作承諾發言,200余位村民線上圍觀;在福州市長樂區古槐鎮竹田村,村民通過小微權力監督平臺反映照明路燈故障,很快就收到平臺“已派工作人員維修”的反饋……
平臺看公示、群里看直播、訴求群中發、舉報一鍵達,如今已成為福建不少村民的“新時尚”。這背后,是福建省紀委監委以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為支點強化基層監督、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的創新舉措。
調研求解監督難題,基層經驗全省推廣
基層是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用好深學習、實調研、抓落實工作方法,2022年下半年起,福建省紀委監委帶著“做強基層監督提升群眾獲得感”這一課題,分赴全省各地開展一線調研,發現基層監督點多、線長、面廣、事雜,力量薄弱、能力不足、下沉不深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而監督不深入不到位,必然造成基層干部特別是村干部違紀違法問題易發多發。從近兩年全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受理的信訪件看,反映村(居)黨員干部的信訪件占比31%左右。
難題如何破解?在對始于安溪探索、源自泉州實踐的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進行“解剖式”調研時,調研組發現,該平臺利用微信群便捷便民、直聯群眾的優勢,訴求處置快速高效,權力公開直觀透明,為做強基層監督提供了有力抓手。一組數據更直接體現了其效果:對比平臺上線前后一個時期,泉州全市涉及村(居)干部的檢控類初次舉報件同比下降37.5%,其中全市102個軟弱渙散村(居)檢控類初次舉報件同比下降53.85%。
“2022年,我們完成了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基層小微權力‘監督一點通’平臺在全省部署推廣的各項軟硬件準備工作,在此基礎上,我們考慮將‘監督一點通’平臺功能與微信群特色功能融合,一體謀劃、一體建設、一體推廣,打造具有我省特色的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福建省紀委監委有關負責同志介紹,在充分調研論證后,此項工作被列入2023年省紀委全會工作報告。
按照“省推市管、分級負責”思路,2023年5月起,以“微信群+小程序+管理后臺”為總體架構的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在福建全省推廣。平臺前端延伸監督觸角,采取“村村有群、戶戶入群”模式,由村黨支部書記擔任群主,鄉鎮的掛村領導、紀委干部、經管站等站所干部也加入群里;中端開發小程序,拓展公開村務信息、收集處置群眾投訴和民生訴求等監督功能,可鏈接至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監督一點通”平臺;后端則搭建管理后臺,匯集微信群和小程序的數據。目前,全省連接管理17000多個村(居)近4萬個微信群,近1000萬人入群參與。
建這么多微信群,會不會增加基層負擔、催生新的“指尖上的形式主義”?“我們系統整合疫情轉段后各村散落閑置的微信群,并沒有另起爐灶。”福建省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副主任陳金塔介紹,對群眾來說,只要加入所在村居的微信群,不需要額外下載APP或者搜索、登錄小程序;對基層干部來說,那些重疊冗余、讓人疲于應付的工作群需要在減負中減去,而這樣一個密切與群眾聯系的群恰恰應該加上。
村級事務公開晾曬,群眾監督有了“掌中寶”
平臺建起來,更要用起來,只有群眾認可、廣泛參與,才會有生命力。堅持用戶思維、群眾視角,福建省紀委監委聚焦村民普遍關心的話題和“微腐敗”易發多發領域,推動各級紀委監委會同農業農村、自然資源、住房建設等部門,按照黨務、村務、“三資”、項目、民生資金和其他六大類,梳理村級小微權力清單,細化公開內容、時限等要求。村干部每月把發展黨員、宅基地審批、低保戶資格評定等情況以及工程立項、招標、施工、支付等過程在監督微信群里曬出來,直接拍照發布,讓群眾第一時間就可以看到。
今年2月,莆田市仙游縣度尾鎮紀委收到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發出的預警提示,有群眾在平臺的“群眾訴求”欄目留言:“我的低保金被村干部截留了。”收到留言后,鎮紀委立即開展核查,發現該村黨支部委員李某某私自將村民謝某的部分低保金調整給另一名非本村籍困難群眾,時間長達3年10個月。在鎮紀委的介入下,李某某意識到錯誤并主動將被調整的低保金退還給謝某,態度較好。最終李某某因侵害群眾利益,且存在其他違紀行為,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以前,村務信息張貼在村部公示欄上,群眾獲取信息少,慢慢也就不愿意去看了。”在龍巖市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主任伍功武看來,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將村級事務公開由“墻上貼”變為“掌中曬”,等于把監督的“菜單”端到了老百姓面前,即使是千里之外的鄉親也可以遠程查看、參與村里的大小事。而借助微信的即時功能,將村級資產資源處置、工程招投標等在監督微信群在線直播,變靜態公開為動態公開,群眾更是喜聞樂見。今年來,平和縣崎嶺鄉各村在小微權力監督微信群直播村級小額工程招投標及施工建設全過程,共吸引1500余名群眾在線觀看。
以透明換取信任,以監督贏得民心。越來越多群眾喜用、愛用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有效提升了群眾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度,打通了群眾監督的堵點痛點。泉州市紀委監委開展的線上問卷調查顯示,77.91%的群眾表示“經常”使用監督微信群查看村務公開內容,90.02%的群眾“非常支持”通過直播公開村級重大事務。
村干部的態度也在悄然改變。壽寧縣平溪鎮湖潭村黨支部書記陳善文坦言,一開始對在線公開不無顧慮,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漸漸嘗到了“甜頭”:“群眾的質疑少了、信任多了,激勵我們更用心做好村里的工作。”
急難愁盼全程督辦,架起黨群干群“連心橋”
在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上,群眾除了可以看到村務公開情況,也可以通過文字、語音留言、隨手拍等方式求助、咨詢,還可以通過監督微信群里嵌入的小程序錄入急難愁盼問題,值班村干部則第一時間跟進、回復、解決,村級無法解決的,就逐級上報到鄉鎮和上級部門,自下而上、快速高效。
“如今楊桃價格好了,我們果農也安心了。”看到一筐筐新鮮的楊桃順利賣出,云霄縣下河鄉下河村村民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此前,村民通過小微權力監督平臺反映楊桃收購價格差異大、收購渠道少等問題。下河鄉紀委會同村干部、楊桃協會等相關人員走訪了解、共同協商,由楊桃收購商每天在小微權力監督群中定期發布楊桃收購價格、收購地址,果農只需通過監督微信群便可掌握最新價格動態,找到意向收購方,既打通了信息壁壘,也讓村民實現增收致富。
“小平臺”之所以能發揮“大作用”,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監督微信群中“群眾在看,紀委也在看”,如果群眾的訴求沒有得到妥善處理,鄉鎮紀委的督辦就會緊隨而至。去年7月11日,閩侯縣洋里鄉長基村有群眾在監督微信群中反映家中生活飲用水水量小的問題,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林某某未認真對待,便于次日在平臺上隨意答復已派人上門檢修。8月3日群眾再次反映該問題,鄉紀委立即跟進監督,林某某不再敷衍以對,很快到現場處理,并與群眾溝通取得理解。
立足“監督的再監督”,紀檢監察機關監督跟進群眾訴求辦理全過程,建立起受理、分辦、反饋、問效的工作閉環,形成“群眾有事群里說、有意見村里辦、有阻力紀委來推動”的互動監督模式。平臺運行以來,全省收到各類投訴、訴求23.6萬余件,辦結23.5萬余件,辦結率達99%,其中約9成在5天內辦結。與此同時,市、縣兩級紀委監委還可以從后臺“一屏盡覽”本地數據,從海量信息中捕捉共性問題,開展行業性、區域性專項整治,推動職能部門對題作答、解決到位。比如,針對群眾在監督平臺反映強烈的城市建筑垃圾清理不及時、處置不規范問題,南平市紀委監委將其納入2023年度“點題整治”項目,推動市城管局組織聯合執法,開展專項行動19次。
“蠅貪蟻腐”無所遁形,監督執紀多了“千里眼”
鄉鎮紀委的同志分散在各個監督微信群,既可以像“瞭望哨”一樣,盯村情村務有沒有及時準確完整公開公示,也可以通過日常巡群,從群眾原汁原味的吐槽中發現“貓膩”,從家長里短的議論中發現端倪,挖掘背后的不作為慢作為、懶政怠政和“微腐敗”。
“這使我們基層監督執紀多了一雙‘眼睛’。”永安市小陶鎮紀委書記潘曉群對此深有體會。小陶鎮不小,轄區35個村(社區),總人口超3萬人,但鎮紀委只有3名干部,平時面上跑得多,點上深入得少,現在監督微信群成為他們開展工作的“千里眼”“順風耳”。有村民通過鎮紀委留在小微權力監督群中的電話,向潘曉群反映村里早些年工程款支出不規范不透明的問題,疑似村干部私吞工程款。鎮紀委隨即通過實地走訪、調閱資料等方式開展調查核實,發現該村原村干部以合作社的名義,違規套取“以獎代補”資金26萬余元。
拿起手機就能反映問題,所反映的問題有人受理、有后續調查和處理,這讓群眾真真切切感受到紀檢監察就在身邊,自己的意見有人聽、事情有人管、利益有人護。“這個群實現了紀檢監察監督與群眾監督的貫通協同,讓群眾愿意跟我們交談、交心,對我們基層紀委干部幫助很大。”現在潘曉群和同事每天只要花一個小時的時間,就能通過監督微信群快速了解各村的村情民意,極大提高了工作質效。
當然,技術手段僅僅是手段,永遠代替不了人的作用,“大數據”還得和“大腳板”結合起來。為此,福建省紀委監委在平臺開發了“紀檢監察干部訪民情”功能,要求基層紀檢監察干部弘揚“四下基層”優良作風,帶著平臺收集的信息和群眾的“質疑”下鄉,提高監督精準性。自平臺上線以來,共發現和查處責任、作風、腐敗問題499個,批評教育和處理738人,其中給予黨紀政務處分230人。
建設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基本要義是拓展基層紀檢監察監督發現問題的渠道,提高發現問題的質量和效率,為監督插上科技的“翅膀”。今年,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在全國部署開展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如何發揮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在集中整治工作中的應有獨特作用,成為福建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深入思考的新課題。有的在平臺上設置“貪污”“腐敗”等敏感詞抓取功能,定期推送疑似問題線索,進一步分析研判;有的貫通財政、農業農村等部門監督信息,推動數據對比碰撞……“我們將持續優化平臺功能,做到前端群內簡潔明了易用、便于群眾上手,后臺運行突出精細化管理、穿透式監督,及時發現不擔當不作為、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蠅貪蟻腐’等問題。”福建省紀委監委有關負責同志表示。
因地制宜用好用活,走出基層治理“新路徑”
與農村的“熟人社會”不同,城市社區治理中組織碎片化、人際陌生化等難題,更容易讓人對公共事務“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廈門市紀委監委探索將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與“近鄰監督”模式緊密結合,3000多名近鄰監督員走街入戶,了解哪些居務公開事項是居民在平臺上真正愿意看、想要看、喜歡看的。“線上線下互補,真正做細做實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思明區鼓浪嶼街道紀工委書記嚴曉榮介紹,去年近鄰監督員發現內厝澳路257號樓棟化糞池堵塞,社區紀委立即啟動“近鄰監督”工作模式,并利用監督微信群對維修經費收繳、居民代表合同簽訂和工程進度及時公示,讓樓棟居民在線上全程監督,推動問題解決,居民紛紛點贊。
立足更好服務廣大群眾,福建省紀委監委鼓勵各地加大個性化探索力度,推動監督平臺與地方黨委政府相關服務監管平臺貫通融合,既發揮各自功效,又減輕基層負擔。今年1月,泉州市委印發《關于深化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建設運行提升基層治理水平的實施意見》,把建好用好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納入全市各級黨組織重點工作,與“黨建+”鄰里中心、社會治理中心(綜治中心)一體推進。莆田市紀委監委推動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與市“一張圖”平臺融合,在打通渠道壁壘、加強信息共融互通基礎上,實現以高質量監督促進高效基層治理。在福建農林大學廉政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陳建平看來,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也是信息匯集中心、政策投放通道,充分發揮其“短平快”優勢,有助于糾紛矛盾就地化解、政策信息直達群眾,提升基層治理精細化水平。
經過一年的全省推廣運行,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已實現“群眾積極參與、村干部自覺接受、紀檢干部用好用活”的階段性目標,成為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優化基層治理的重要抓手。“下一步,我們將按照中央紀委三次全會部署,認真貫徹落實《關于加強基層紀檢監察監督的若干意見》,深化運用‘智慧’監督,切實發揮好平臺察民情、紓民困、解民憂、暖民心的作用,實現從‘有’向‘優’、從‘量’向‘質’提升。”福建省紀委監委主要負責同志談道。
(本文刊載于《中國紀檢監察》雜志2024年第12期,作者:沈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