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風建設的核心問題,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就是脫離群眾、失去民心。我們黨要實現長期執政,就必須深深扎根在人民群眾之間,與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須臾不能分離。然而從整飭作風的實踐中不難看出,當前一些黨員干部脫離群眾的現象仍然存在。如何糾正和防范少數黨員干部脫離群眾的不良傾向,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成為推進黨的自我革命亟待解決的問題,全黨必須高度重視,任何對此的漠視、放任,都是對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大事業的極不負責。
表象之一
心無百姓的“冷漠刻薄者”
只有心里裝著百姓,真心實意地為百姓做事,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愛戴。然而有些黨員干部缺乏為民服務意識,面對群眾“冷臉子”,回答問題“炒冷飯”,跟進落實“冷處理”。
某些黨員干部自覺高人一等,視正當維權的群眾為“刁民”。有的瞧不起群眾,覺得群眾眼光淺、見識短,如某鎮政府工作人員在接受電視臺采訪時稱群眾為“刁民”,如此雷言雷語,引起群眾憤怒。有的官架子很大,派頭隨著級別增,脾氣隨著頭銜長,以當權者的形象高高在上,對群眾指手畫腳、發號施令。有的看到群眾就煩,由著自己性子對群眾惡言相向,隨意沖民眾發火“爆粗口”。
某些黨員干部工作庸懶散,視群眾的事為“麻煩事”。有的不善于跟群眾溝通,學歷高了,做群眾工作的水平卻低了,面對咨詢“兩手一攤”、碰到難題“兩眼一黑”,只會老生常談、陳詞濫調。有的不愿意跟群眾溝通,安排工作微信吼吼、處理事情電話問問、了解情況表上看看。某鄉鎮干部向記者介紹,在一些村子走訪時,經常碰到問及某戶村民具體情況時,村干部就說要表格上查一查,一個村就這么大地方,可見平時多懶得見群眾。有的不屑于跟群眾溝通,對待上訪群眾經常采取“拖延戰術”或“游擊戰術”,像避“瘟疫”一樣,回避上訪群眾。
還有些黨員干部冷漠涼薄,視群眾為“包袱”。有的冷臉面對群眾,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如某地市場監督管理所窗口工作人員霸占打印機電腦的位置,拒給群眾辦證,對群眾的合理訴求如此冷漠與生硬,怎能是合格的工作人員?還有的“門好進、臉好看、話好說,事卻照樣難辦”,被人們稱為“笑面官僚主義”,這類干部人前人后兩副面孔,當著群眾的面滿口答應,背地里卻不當回事,還總能找到冠冕堂皇的借口推脫責任。
表象之二
不惜民力的“勞民傷財者”
坊間流行的一段順口溜:“為了出政績,一拍腦門就上億;質量算個啥,一拍胸脯沒問題;追查不著急,一拍屁股溜大吉”,形象地刻畫出“三拍干部”的丑惡嘴臉。這類干部醉心于“作秀”而不是“做事”,熱衷于“造勢一時”而不是“造福一方”,使“民心工程”變成“傷心工程”。
拍腦袋做決策,一類干部就喜歡獨斷專行。有的僅憑個人習慣、經驗、喜好做決策,就覺得一個人的腦袋強過群眾千百萬顆腦袋,于是在辦公室“閉門造車”,頭腦一熱就做決定。有的盲目跟風,政策朝令夕改,顧頭不顧尾,基層干群叫苦不迭,純屬瞎折騰。還有的盲目“畫餅”、脫離實際,只見政策出臺,未見群眾受益,像一些地方不顧需求耗資不菲打造的APP,猶如聾子的耳朵——擺設,除了浪費資源,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拍胸脯表決心,一類干部不顧條件硬上亂干。有的表態多、行動少,以開會代替落實,以文件代替整改,熱衷于做表面文章,實際卻南轅北轍。有的調門高、落實差,開口閉口“大藍圖”“大計劃”,但十之八九是“空對空”。還有的重形象、圖虛名,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領導不注意,為了迎合上級,大搞華而不實、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不惜寅吃卯糧、舉債度日。如某落馬干部盲目舉債,投資數十億元建設產業園,只生產了一年就宣告停產,上千名工人面臨失業,真金白銀的投資打了水漂。
這些干部之所以敢如此不切實際瞎干、毫無章法蠻干、隨心所欲亂干,是因為他們知道,還有最后一“拍”來兜底——甩鍋挪地,拍屁股走人,一切后果全由老百姓和繼任者承擔,而他們只要調整崗位或異地交流,往往能化險為夷、“安全著陸”。如某盲目舉債發展旅游業的落馬干部坦言,“反正過幾年一換崗位,一拍屁股走人,后邊繼任者誰來接,誰承擔責任,有點‘擊鼓傳花’的味道”。
表象之三
失“信”于民的“欺世盜名者”
回顧建黨百余年,每項成就的取得都離不開人民群眾無條件的信任和支持。然而有的黨員干部置人民利益于不顧,漠視民生、與民爭利,濫用職權、謀求私利,與自己的身份格格不入,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背道而馳。
只考慮自己,不考慮百姓,有的黨員干部“私”字當頭,辜負百姓信任。有的貪圖享樂,漠視群眾疾苦,開公家車辦私家事,群眾有事求他卻說“沒公車坐”不愿下鄉,對群眾急難愁盼冷漠無視。有的吃拿卡要,違背群眾意愿,“不給好處不辦事,給多大好處辦多大的事”,比如某干部在為群眾辦理低保中不僅索要“人情費”,還經常以“取消低保資格”要挾低保戶“主動”給他“進貢”,可謂“鵪鶉嗉里尋豌豆”。還有的以權謀私,損害群眾利益,對上虛報冒領,向財政專項資金“伸黑手”,對下隱瞞實情,截留挪用,見錢就貪、無利不沾。
光圖“面子”好看,不顧“里子”實用,有的黨員干部弄虛作假,揮霍群眾信賴。有的拼湊材料,企圖蒙混過關,為了應付檢查考核,不惜召集人馬“白加黑”搞材料,該補的補,該造的造,該編的編,至于工作干得咋樣,則無人關心細究。有的自作聰明,企圖迎合上級,“造盆景”“演劇本”“樹樣板”,討了領導歡心,卻冷了群眾期待。有的投機取巧,企圖掩耳盜鈴,為迎接上級部門檢查,徹夜突擊刷標語,臨時釘掛“制度牌”,“一陣風”式搞走訪,無異于“現上轎現扎耳朵眼”,更會引起群眾反感。還有的當面一套、背后一套,嘴上一套、行動一套,臺上一套、臺下一套,表面上擁護上級決策,暗地里應付了事、欺上瞞下。
沒有金剛鉆,卻攬瓷器活。有的黨員干部官架子不小,能力卻不大,豈能讓群眾有信心。有的經驗不足,坐而論道多、調查研究少,面對老百姓的“急難愁盼”、遇到“燙手山芋”時常常心余力絀。有的疏于學習,習慣“等靠要”,坐等別人出經驗,靠著領導作指示,吹牛可以、干事不成。有的簡單粗暴,干工作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最終“紙上談兵”、貽誤事業發展。
表象之四
敷衍群眾的“推延拖沓者”
“為官避事平生恥”,擔當大小,體現著干部的胸懷、勇氣、格調,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然而,揆諸現實,仍有黨員干部面對任務左躲右閃,只想當官不想干事、只想攬權不想擔責、只想出彩不想出力。
少數干部能推就推,能讓別人辦不自己辦。有的左推右擋“打太極”,一件小事在領導中轉來轉去,在文件上批來批去,在部門中推來推去,讓企業和群眾跑來跑去。有的上推下卸“踢皮球”,決策推給上級,責任甩給下級,“只考慮把球快速傳出去,卻不在乎球能否傳到位”。還有的干部袖手旁觀“撂挑子”,該說話時不說話,該站出來時往后躲,重要關頭“掉鏈子”,還自詡“不求名利,佛系人生”。
另一類是能拖就拖,能明天辦不今天辦。有的為牟利益主動拖,手中有點小權就想“物盡其用”,“好處”不給到位,就拖著不辦。有的能力不足被動拖,沒能力解決矛盾便掛起“免戰牌”,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還有的怕擔責任甩手“拖”,什么“按程序辦”“明天再來”“還要請示”,搞得人暈頭轉向、苦不堪言,弄到最后,事情被拖黃,企業被拖垮,群眾被拖怕,小糾紛拖成大矛盾。
還有一類是能應付就應付,怎么省勁怎么來。有的得過且過、消極怠工,提前進入退休狀態,處理問題就是“聊聊天”,回來匯報卻說“嘴皮子都磨破了,但工作沒做通”。有的挑挑揀揀、拈輕怕重,有利的搶著干,不利的繞著走,干工作不積極,有功勞卻不放過。還有的事事以領導態度為“風向標”,對領導重視的工作,就快馬加鞭抓落實,對領導不太關注的則選擇性忽視,使得一些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群眾叫苦連天。
原因分析——
他們為何心里沒有群眾
以上種種歪風邪氣,歸根結底是少數黨員干部背離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淡漠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忘卻了“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根本問題,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就更談不上了。
心內揣著“小九九”,唯有己無他人。現實中有少數黨員干部,成天打著個人利益得失的“小算盤”,不撥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算盤”。只要涉及自身或是自己所處的“一畝三分地”,哪怕是蠅頭小利也較真,非要爭個你多我少、你高我低。古人說,“私視使目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黨員干部如若工于算計、熱衷追名逐利,就會缺乏博大的情懷、寬闊的胸襟,最終為名所累、為利所縛、為失所挫,陷入汲汲營營、患得患失的境地,甚至誤入歧途,滋長不良作風和腐敗問題。
眼光盯著“上面”轉,不唯實也無民。現實中有少數黨員干部,機械地把“領導滿意”和“群眾需要”割裂開來甚至對立起來,做事奉行唯“上”是舉,在他們心目中,“領導注意力”才是工作唯一焦點。他們錯誤地認為“群眾稱贊的干部未必能提拔,將上面的領導服務好了,自己的進步會加快”,于是乎討巧媚上、見風使舵,一切以領導好惡為中心,想方設法求表揚。這種與以人民為中心相悖的立場,必然會扭曲政績觀、發展觀,做事業搞建設不遵循事物發展規律,結果做出“自以為領導滿意卻讓群眾失望的蠢事”,既不被領導認可,也不被群眾接受。
手中掌握“招數”少,有想法沒辦法。現在,群眾工作對象更加多元,群眾訴求更加多樣,群眾工作環境更加復雜。但現實中一些黨員干部依舊頭腦空空、知識貧乏,心中無招、手中無策,在做群眾工作過程中,“手里掐著政策,桌上擺著文件”,但對政策把握不夠精準,在法治框架內處理問題的能力不足,在為群眾排憂解難上缺乏手段和方法創新,不是躲著就是拖著,甚至簡單粗暴地回應群眾的利益關切,從而加深了群眾與黨委政府之間的隔閡。
腳上纏著“羈絆”多,邁不開跑不動。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神經末梢”,基層是公共服務供給的“最后一公里”,存在工作點多、面廣、量大的客觀實際。當前基層仍然存在一些形式主義帶來的負擔,諸如過度留痕問題、APP打卡過多、迎檢考核頻繁等,都是困擾基層干部的具體表現。基層干部是黨和群眾的橋梁紐帶,奮戰在服務群眾的第一線,如果被形式主義捆住手腳,不僅會消減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也使其難以騰出時間來聽民聲、解民憂,最終損害黨和政府在群眾心中的形象。
施治對策——
增添為民造福思想情懷和實踐動力
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們黨要以優良作風把人民緊緊凝聚在一起,就更加需要執行好黨的群眾路線這一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以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核心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在內心深處樹牢群眾觀點,說實話、辦實事、求實效,把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講清為民服務的重要性。善于運用各種教育手段、宣傳陣地,引導黨員干部從心里把群眾當親人,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以真情和實績贏得百姓的認可。要持續不斷在黨內集中學習教育中突出密切聯系群眾相關主題內容,提醒黨員干部強化宗旨意識,加深群眾感情。要在干部教育培訓中把群眾路線作為重要內容,引導黨員干部強化群眾觀念,大力提升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素質和能力。要依托黨支部“三會一課”等載體,以日常教育推動黨員干部及時回應群眾關切,養成為人民服務的好習慣。
注重扎根基層的“修煉課”。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黨員干部要扎根基層、深入實際。要學會群眾語言,多與群眾“拉家常”“說土話”,在交流“貼心話”“暖心話”“真心話”中成為群眾的自己人,在面對面中體會群眾的安危冷暖、酸甜苦辣,真實了解群眾“急什么、難什么、盼什么”,才能從群眾角度思考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要適應群眾生活,結得了“窮親戚”,吃得了粗茶淡飯,走得了鄉間土路,做得到盤腿上炕,上得了旱廁茅房,采得到“帶露珠”的社情民意,在下基層接地氣中修好增進群眾感情這門課,厚植為民解憂的信念。
校正突出實績的“指揮棒”。“良駒”還靠“賽馬”來選,有關部門要鮮明強化實績導向,引導黨員干部做擔當為民的實干家。要把為民辦事受認可、服務群眾有口碑的同志考出來,把能夠解決實際發展難題的同志考出來,把善于化解危機挑戰、面對急難險重任務沖得上、挺得住、拿得下的同志考出來,把在工作艱苦、矛盾突出崗位默默奉獻的干部考出來,對有實績的干部大膽使用、優先考慮,讓好干部有為又有位。選賢任能不論資排輩、不搞遠近親疏,切實防止重“務虛”輕“務實”的不良導向。
做實減負賦能的“加減法”。要在“減”上再下大氣力,把責任進一步壓實,各級黨委(黨組)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一把手”親自部署推動;把機制進一步健全,要構建上下聯動、直達基層的工作格局,注重發揮基層在找準負擔問題、評判減負效果上的主動性;把氛圍進一步濃厚,常態化抓典型案例核查通報,緊盯不放督促開展整改,注重治本抓源頭。做好賦能“加法”,破解“小馬拉大車”等問題,以系統思維完善權責清單,讓基層干部種好“責任田”,干好“分內事”,從制度上遏制“層層甩鍋”,推動更多資源下沉,為基層賦能,讓基層干部更有底氣,推出更多關心關愛舉措,讓基層干部更有干勁。
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是每一名黨員干部必須回答好的時代課題,領導干部更要帶頭修好“基層”這門課。面對新征程新任務,我們只有真正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把群眾掛在心上、捧在手上、背在肩上,才能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擁護,凝聚起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取得前進道路上一個又一個新的偉大勝利。
(本文刊載于《中國紀檢監察》雜志2024年第12期,作者:楊巨帥 侯逸寧;此稿寫作過程中,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饒河縣,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鯉城區、洛江區、石獅市,山東省沂水縣、濟寧市任城區,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區,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等地紀檢監察干部給予支持幫助,在此特別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