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菜市場,在菜攤上看到紫紅色的楤木嫩芽,看到兒時常吃的野菜,一種親切感涌上心頭。那些久遠的在山里采摘楤木嫩芽、挖楤木根的情景浮現在我的眼前,仿佛又聞到了來自家鄉大山里散發出的楤木那特有的味道。
楤木在老家的大山里有很多。楤木不僅樹枝上長滿了鋒利的刺,就連枝葉上也生長著很多尖尖的刺,看起來有些恐怖,人們盡量躲開,因為碰上了,一不小心就會被刺出血來。小時候誰家孩子不聽話,大人就說用楤木刺扎,嚇得小孩立刻就不哭了。這種渾身長刺的植物,就是鳥兒也不敢落在上面,因此鄉親們又稱它為“百鳥不落”或鳥不宿、鷹不撲等。
楤木雖然全身是刺,卻是一種非常好的藥材。《本草拾遺》中云:“楤木生江南山谷,高丈余,直上無枝,莖上有刺,山人折取頭茹食之。一名吻頭。”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木三·楤木》中言:“楤木,今山中亦有之。樹頂叢生葉,山人采食,謂之鵲不踏,以其多刺而無枝故也。”《本草推陳》中稱其樹皮、根皮均有健胃、收斂、利尿及制糖作用。鄉親們常用楤木治療風濕關節痛、腰腿酸痛、跌打損傷、骨折等。前不久,父親的腳關節痛,我們兄妹都很擔心,讓父親來城里的醫院看看。父親卻說不要緊,挖點草藥吃了就好。母親上山挖了楤木根,熬湯燉豬蹄,給父親吃了,腳真的不疼了。
楤木也是鄉親們喜愛的野菜。有一種楤木的嫩芽稱嫩刺芽,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營養價值極高。在村子里,嫩刺芽如香椿、春筍、山芹、蕨菜、蘑菇等一樣,是鄉親們餐桌上的美味。每年春天,大山里的春風像醉了似的,吹破了云天,吹醒了樹木,吹綠了大地,也吹出了楤木樹上紫紅色的苞芽,鄉親們就上山采摘嫩刺芽做菜吃。我常和小伙伴們去采,我們一邊小心翼翼地采嫩刺芽,一邊呼吸著大山里清新的空氣和泥土的清香。我們看著籃子里裝得滿滿的嫩刺芽十分開心,個個臉上有著春色般的神韻,大山回蕩著孩子們的歡叫聲、嬉笑聲,采摘的過程比吃還要快樂。
嫩刺芽被稱為“山野菜之王”,享有“天下第一珍”的美譽。嫩刺芽清水洗凈后,用燒沸的開水一泡,撈出瀝水,涼拌或者炒著吃,用豬肉炒、雞蛋炒……我最喜歡清香的雞蛋炒,那種野味醇厚、質地嫩脆的味道至今讓人回味。
楤木根燉豬蹄是一道名菜,是鄉親們招待貴賓的。楤木的精華積聚在樹根中,營養價值最高。每年冬天,鄉親們都會去大山里挖楤木根。挖根要掌握竅門,不然挖出來的根是斷的,掌握了竅門,一會兒就能挖出一大把粗粗壯壯完整的根。我們常跟大人上山,給大人打下手,松土、遞遞鋤頭和水,然后把黑黑的粗糙的樹根,去掉黃泥巴裝進小背簍,雖忙得汗流浹背,但充滿了歡愉。
背著一背簍楤木根回到家,一家老小齊上陣,來到看得見水底碎沙石的小溪邊或水井旁,用清澈的溪水井水洗涮干凈,褪了老皮,留下白嫩嫩的肉皮。趕集的日子,從集市上買回豬蹄,放在柴火灶上的沙罐子里,和楤木根一起慢慢地燉。豬腳的醇香伴著百鳥不落的藥香使整個村莊都彌漫著香味。每次燉好后,父母都會盛出一大碗,讓我們趁熱給爺爺奶奶送去。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著,像過年一樣。
我讀初中時,有一次去給大舅送東西。大舅家在隔壁村的一座偏僻的大山里。那里山連山、山疊山,山外有山、山上有山。峰巒起伏、蜿蜒連綿的群山,爭雄似的一座比一座高。方圓幾公里的林海和竹海中,只有大舅家的一棟小木屋。那時生活不富裕,腿腳不方便的大舅看到我來了,千方百計地給我弄好吃的。大舅把家里僅有的幾個雞蛋和嫩刺芽炒給我吃,香噴噴的,我一連吃了兩大碗,大舅很開心。離開時,大舅對著那條在屋后長滿茅草的山路上時隱時現的我,一個勁地喊著:“下次來大舅家,還給你做嫩刺芽炒雞蛋。”我連聲說:“好,好……”眼里不禁涌出淚水。
“流波戀舊浦,行云思故山。”人生旅途崎嶇修遠,起點站是童年。唐代詩人崔顥有詩云:“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是詩人登黃鶴樓北望汴梁時興起的歸思,也是詩人難解的鄉土情結。那天給母親打電話說起了嫩刺芽,母親說:“我今天就上山去給你采摘些回來。”
聞著楤木嫩芽的清香,我想不管離開家鄉多久,都不會忘記大山深處的楤木,不會忘記那特有的清香……(王繼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