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在福建省安溪縣白瀨鄉長基村,幾百畝茶園郁郁蔥蔥。茶埂邊的噴灌噴頭如雪花般飛灑,濕潤著“干渴”的茶園。
“老陳,茶園灌溉用水解決了,今年茶葉怎么樣?”按照黨史學習教育要求,安溪縣紀委監委第四聯動片區干部會同白瀨鄉紀委干部來到陳澤家回訪。
“多虧了你們,讓茶園有水‘喝’,質量也上去了。”一見面,老陳熱情地招呼起來。他說,今年的茶青葉面比較肥厚,搖青發酵好,加工出來的茶葉質量比往年高,毛茶單價多了十多元。
水質的好壞,直接關乎茶葉的香氣、口感。要是茶園缺水,產量就低下,茶青葉面小而薄,加工制作的茶葉質量也受影響。
“真沒想到,我們一反映,缺水的問題很快就解決了。”老陳說道。
原來,老陳所在村的人飲工程是七八年前建的,當時投建人飲工程主要考慮群眾的吃水問題,沒有把茶園用水考慮進去。遇到干旱,茶農只好利用經過茶山的引水管道,用塑料水管來噴灑茶園。但由于使用時間較長,之前鋪設的引水管道不同程度老化,水管破裂、被堵時常發生,茶園用水得不到保障。
“今年雨水少,原來的水管比較老舊,水量很小,山上的茶園很是缺水,新芽快長不出來了……”此前,老陳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向縣紀委監委反映了問題,其他村民也紛紛附議。
面對老陳等村民的反映,縣紀委監委第四聯動片區干部會同鄉紀委干部入戶訪查、一探究竟。
“我們也很想徹底解決,但村里財力單薄,只能是村民有反映,我們就派人去修補一下。”村干部說。
群眾利益無小事,況且茶葉是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更是慢不得。隨后,縣紀委監委開出督辦函,提出飲水工程修復提升建議。鄉紀委隨即跟進,督促用最短的時間解決。
很快,縣鄉紀委的“前哨監督”起到了作用。不到一個星期,就完成了飲水工程修復,不僅更好地滿足村民的日常飲水,而且在茶園布設引水管道,安裝噴灌設備,徹底解決茶園灌溉用水問題。
“修好的那一天,鄉親們齊刷刷上山,觀賞茶園‘喝水’的美景。”老陳說。
老陳他們用水難問題的解決,是當地紀檢監察機關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注重學史力行,開門辦實事解難題的一個縮影。據統計,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該縣紀檢監察機關走訪群眾1200多人次,收到意見建議92條,推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58個。(通訊員 陳寶福 張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