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秀萍
挖筍、剝筍殼、品嘗麻筍美食、手工制作……永春縣石鼓鎮吾江村舉行的首屆石鼓鎮麻筍文化節上,二十多個家庭正在開展一場快樂的“親筍之旅”。
看著眼前溪水潺潺,翠竹蔥蔥,四年前我剛到吾江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場景浮現在眼前:鄉間清風陣陣,吾江溪卻不時散發出惡臭味;竹林高聳茂密,村里卻面臨“沒錢沒產業”的難題。
在與村干部的進一步交流和走訪調查中,我了解到吾江村地處半山坡,是沙性土壤,適合種植的作物非常有限,過去水土流失比較嚴重。20多年前村里開始種植麻竹保持水土,但因缺乏產業化發展的規劃,始終停留在產業鏈條的最底端,難以幫助村民實現致富目標。
吾江村具有種植基礎優勢,短板卻在于產業整體規劃不足,產業發展、村居環境問題形成惡性循環。我和村干部商量,定下了整治村居環境、爭取幫扶項目、完善產業鏈條的目標,把“小特產”升級為“大產業”。
此時,正巧趕上市工商聯“百企幫百村”活動來到吾江村,企業家提出可以資助每戶貧困戶3萬元的幫扶計劃。
這個計劃看似很誘人,但是不是最好的辦法?
資助可以解眼下之貧,但一兩年后錢花光了,怎么辦?從長遠來看,不僅要增加貧困戶經濟收入,更要培育吾江村整體發展的后勁和潛力。當地麻竹種植規模尚可,麻竹筍又是泉州市級優質菜,何不利用企業的技術和客戶資源打開銷路,發展自己的特色產業?
“我們村不要幫扶資金!”
“黃書記,一戶3萬元呢!”村委會呂主任急了。面對同樣不解的企業家,我說:“我們村種植優質麻竹,盛產麻竹筍,你們企業有技術和客戶資源,我們供筍你們包銷,合作共贏,你看怎么樣?”
“好啊!原本我是來出錢幫助貧困戶的,沒想到卻談成了一筆好生意!”麻竹產業發展計劃談成了,收購后的麻竹筍經過深加工、冷凍保鮮和包裝,價格提起來了,麻竹殼也成為了包裝紙箱的原材料——麻竹產業發展鏈就這樣形成了。
幾毛錢一斤的麻竹筍漲到了幾元錢一斤,如今,吾江村每年麻竹筍產量5000噸,給村民帶來幾百萬元的收入。麻竹筍,這個不起眼的山頭貨,讓吾江村走上了勤勞致富的“快車道”。
為了實現產業的系統性升級發展,我還組織整合100多畝村集體閑置地,帶領大家引種大果紅花油茶,投產后將進一步增收。同時整治吾江溪周邊河道,以種植果蔬作物來涵養水土。現在的吾江村,環境優美、花果飄香,被評為省級“千村整治 百村示范”美麗鄉村示范村。
兩年的駐村時光,一晃就結束了。不久前,辦公室里來了一位自稱“取經者”的姑娘,原來是吾江村的新任駐村書記許曉矜。她告訴我,吾江村正在對接引進農業產業園種植紅花油茶項目,且于原有基礎上又新種三十畝茶油樹;吾江溪流仍在持續美化,正在培育水土保持展廳、農耕體驗園系列亮點;隨著麻竹筍產業的發展,更加注重提升麻竹筍附加值,通過舉辦文化節打造吾江麻竹筍品牌。
如今,我也時常回吾江村走走,感受村里的變化。曾經的貧瘠荒山變成了現在的綠水青山,又創造出了金山銀山。我相信,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在后頭。(黃秀萍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紀委監委派駐市財政局紀檢監察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