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個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近年來,隨著外部環境和我國發展所具有的要素稟賦的變化,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而我國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客觀上有著此消彼長的態勢。”中國經濟的國內大循環和國際大循環之間是什么關系,它們是不是矛盾的?這兩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如何理解?
何為內循環
什么叫內循環?我認為內循環有三個內涵:
第一、要提升中國的最終需求。最終需求上去以后,才能讓國內的市場遠大于國外。中國經濟現在部分做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根據世界銀行數據,我們的國際貿易量除以GDP是64.5%,現在是35.7%左右,金融危機爆發前,中國經濟每100塊錢的GDP有9塊是貿易順差,現在是1塊錢左右。國際經濟的動蕩對我們的沖擊,直接從需求上講,就是沖擊真正依賴國外市場的這部分。廣東、浙江沿海一帶的企業,還要進一步開發國內市場,把對國外市場的依賴度再降下來。
第二、要建立統一的全國大市場。舉一個例子,現在中國有多少家電梯廠?600家,這怎么生存?全國形成統一大市場就不可能有600家,一定要有企業兼并重組。美國在憲法中就明確要求各種稅金、捐稅、關稅必須全國統一,不允許各州設立貿易關卡。所以內循環要求我們,進一步打破區域間的產品和要素流動的藩籬,推動相關產業兼并重組,促進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第三、要提高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當前以人工智能、通信技術、生命科學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很可能導致國際經濟大洗牌,贏者通吃的前景不容忽視。近年來西方國家高度警惕中國的科技進步,已經在一些領域設法進行封鎖。因此內循環也要求我們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特別是對于一些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以往的外循環
對應這三個內循環內涵,以前的外循環有什么內涵呢?
一是需求依靠國外。基本模式是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加工后再銷往國外,1998年這類貿易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比重一度達到了53.4%,2018年已下降至27.5%。
二是資金來自于國外。外商投資現在很低了,13萬億美元GDP中才占1300億美元,1%的水平,已經很少了,1993年該比重一度超過了6%。
三是科技來自于國外。我們過去很喜歡搞合資企業,用市場換技術,引進外國的生產線和技術工藝。
外循環的作用
內循環和外循環這兩者之間是什么辯證關系呢?從整個中國經濟發展層面上講,兩者是對立統一的,是不矛盾的,盡管對單個地區、單個企業來說,兩者可能是矛盾的。為什么這么講?現在,內需是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的主要來源,我們的市場份額占全球經濟的比重,按照購買力平價算是20%多,按照市場匯率算為16%,今年有可能還上升一點。占全球1/5的市場,再發展當然主要靠自己,不能靠境外的市場。所以第一個要求,內循環是國內經濟持續發展的根本的、主要的動力來源,內循環帶來量。
外循環的意義何在呢?外循環刺激我們提高質。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是參與國際競爭。比如格力電器要出口,無形中必須要按照國際標準做事,有這個壓力,必須學習。學習者不光是企業家、工人,也包括政府官員。我們為什么過去落后?從歷史上看,明初以后不搞國際貿易,搞了海禁。一旦不學習就不能進步,過去五百年的慘痛歷史告訴我們必須學習,不能關起門來自個兒競爭。
其次是能夠讓我們領先的技術向外推廣。舉一個例子,抖音是很先進的,它的算法很牛,年輕人喜歡,這個技術我們領先,如果抖音不去歐洲、不去美國,就在國內玩兒,很難保持領先,只有把自己的平臺往外擴大,才能贏者通吃。有人說,我們中國人多,占全球1/5,不用學英語了,講漢語就行了。這個不對,人再多,關起門來沒用,別人也有可能故意來找茬兒,所以學外語就是這個道理,這是外循環根本的要求,強迫你睜開眼睛,這樣中國的好東西才能對外推廣,好的技術才能推廣,最終才能做大做強,要不然再好的玩意兒悶在家里也爛掉了。平臺的作用也是同樣的道理,美國人最善于搞平臺,可口可樂、麥當勞、漢堡王、好萊塢廣義地講都是平臺。
所以說外循環要求我們:要主動學習世界上一切先進知識、技術與理念,不要認為競爭對手的一切都不值得我們學習,反過來講,越是競爭對手,我們越要虛心學習它的優點,保持冷靜,才能最后在競爭中、合作中勝出。所以內循環和外循環不是矛盾的對立面,實際上是統一的,內循環給我們帶來了量,讓很多百姓過上好日子,能夠從脫貧之后走向中等收入水平;外循環能夠促使我們提高質,在全球競爭中保持競爭力,質跟量兩者都需要,不要只強調一方面而荒廢另一方面。
內循環的關鍵
內循環是中國經濟增長、百姓收入提高的根本動力,那么如何促進內循環?
第一、要釋放潛在的市場需求。當前中國社會有4億中等收入群體和10億較低收入群體,對于前者,建議在醫療、教育、住房、養老等方面加強基礎性公共服務,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釋放私人消費;對于后者,建議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之后,用3個五年計劃時間,再幫助4億人口邁入中等收入群體,實現中等收入群體的倍增,建議在城鎮化方面下大力氣,要讓那些城市中的外來務工人員變成城市的居民,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扎根落戶。
第二、轉變經濟的發展重點。改革開放40年最根本的一條經驗是什么呢?就是要給地方政府官員合適的激勵和約束,使政府與市場同向發力。但過去地方政府的激勵主要在生產環節,官員的主要激勵是抓生產、抓項目、抓投資。現在要適當調整激勵方式,引導各級政府想方設法抓本地的收入和消費,建議研究將部分稅收由生產環節轉向消費環節,由生產地征收改為消費地征收,同時建議將居民的滿意度調查納入干部評價考核體系,激勵各級干部更加關注民生和消費。(李稻葵 作者為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