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辦印發的《關于持續解決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作風保證的通知》強調,“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始終牢記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切實把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統一起來,決不做自以為領導滿意卻讓群眾失望的蠢事?!?/span>
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是一致的。我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最高衡量標準就是: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不忘初心的根本要求。因此,當基層干部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當座右銘,并且付諸實施的時候,就是對上負責,也是對下負責。不難看出,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是高度一致的。干部對下負責,百姓就滿意了;百姓滿意了,上級要求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就落地生根了。
早在2006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就撰文指出,“對各級領導干部來說,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從來都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對黨負責,就是對人民負責;對人民負責,就是對黨負責。兩者統一于對黨和人民事業的高度負責之中?!?/p>
基層干部身處服務群眾的最前沿,是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骨干,是群眾了解黨和政府工作的窗口,是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關鍵環節。基層干部對下負責就能樹立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就能把“為人民服務”落腳在田間地頭、街巷里弄。
然而,一些基層部門卻錯誤理解了對上負責,把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對立起來。似乎,對下負責就不好對上負責,對上負責就不能完全對下負責。以至于出現了不少尷尬的事情:老百姓想解決的問題,老百姓反映的訴求,得不到解決。甚至一些單位和部門故意屏蔽百姓呼聲和意見,以為這樣就是對上負責了。實際上這樣的做法恰恰是對上不負責,阻礙了上情下達、領導決策。領導滿意和群眾滿意是一致的,群眾滿意才有領導滿意。
真正的對上負責就是要辦好對下的事情。簡單來說,就是要立足本職工作,盡可能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解決百姓煩心事揪心事苦惱事。這些事情都解決好了,老百姓就滿意了,老百姓滿意了,上級也就滿意了,這才是對上負責。即便有些事情解決不了,也要不予隱瞞,將問題如實反映給上級部門、上級領導,在其指導下努力解決問題、化解矛盾,這樣是對上負責,更是對下負責。因為,問題解決了,才能讓領導和群眾雙雙滿意。
如何化解對于對上負責的誤讀,應該從這樣兩個方面破題。
一方面,上級要樂聽真言。作為上級領導,要做好表率,鼓勵基層干部說實話、報實情,用聽真話、察實情的作風,回應基層干部對上級領導“喜歡報喜不報憂”的誤讀。領導干部喜歡聽真話,基層干部也就不必再揣摩上級領導的心思,而故意說假話了。由此,才能少些討好上級的“盆景工程”“面子工程”,多些真心為民的“里子工程”“民生工程”,才能有更多基層干部把百姓的事當成“天大的事”。
另一方面,考核要百姓當家。考核基層干部的政績,不能只是“領導說了算”“材料說了算”“數據說了算”。正所謂“百姓心里有桿秤”,那就不妨用百姓的秤稱一稱干部的“分量”??荚u干部讓百姓說了算,基層干部就會對下負責,而對下負責恰恰就是我們想要的對上負責。
歸根結底一句話:要形成“看上級的臉”不如“望百姓的臉”的基層干部考評機制、任用機制,讓基層干部真切感受到:唯有對下負責才能換取上級“好評”,最終也就會形成對下負責就是最好的對上負責的正確認知。
“決不做自以為領導滿意卻讓群眾失望的蠢事”,就必須加強正確政績觀教育,牢記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統一起來。因為,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從來都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張波,本文刊登于《中國紀檢監察報》2020年8月27日理論周刊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