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走好鄉村振興之路,必須堅持黨建引領。地處福建泉州東北部、湄洲灣南岸的惠嶼村,是該市唯一的海島建制村。近年來,泉州市紀委監委通過深化黨建三級聯創、創新實施“5533”工作機制,為海島振興注入強大“紅色動力”。
三級聯創,把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初秋時節,湄洲灣里碧波連天。來往于陸島之間的“泉港號”“惠嶼號”客渡船上,五星紅旗迎風飄揚。乘船赴島,遠遠便可望見島上鱗次櫛比的居民小樓。青蔥的山坡間,鮮艷的三角梅環簇著“知黨恩 聽黨話 跟黨走”9個巨幅紅色大字,顯得分外醒目。

惠嶼碼頭。泉州市紀委監委供圖
“三角梅是惠嶼島的島花。”惠嶼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肖清林介紹,過去,村民們常說“惠嶼人民感謝黨”,是黨和政府多年的扶持,才有惠嶼翻天覆地的變化。
“湄灣水長,黨恩情深……”矗立在惠嶼感恩公園內的“惠風拂嶼”紀念碑,記述著肖清林口中“翻天覆地的變化”,更承載著惠嶼人民感念黨和政府多年來傾心幫扶的別樣真情。2003年前,島上沒水沒電,交通信息閉塞,乘著黨和政府扶貧開發政策的春風,惠嶼島迎來重大歷史發展機遇。十幾年來,這個面積約2平方公里小漁村從人均年收入僅2450元增加到2018年的5.8萬元。
“經濟發展了,但村里的醫療、環境衛生等民生領域還存在不少短板。”肖清林坦言。他舉例說,直到去年,島上還沒有正規的醫療機構,村民看病必須跨海進城,十分不便;過去缺乏規劃導致房屋違建、無序養殖,也對海島環境帶來破壞,造成村民生活品質難以提高。
新的轉機出現在2019年9月,泉州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市監委主任游宇飛“四下基層”深入惠嶼村考察調研,在掌握這個邊遠海島經濟、民生問題“第一手資料”的同時,也被惠嶼人民“永遠聽黨話”“永遠跟黨走”的厚重情感深深打動。

游宇飛(左一)在惠嶼村調研民生工作。泉州市紀委監委供圖
“群眾期盼處就是我們的發力點。群眾越信任黨、擁護黨,我們的責任就越大,越不能辜負群眾。”游宇飛當即提出自己所在的泉州市紀委監委機關第一黨支部,與泉港區紀委監委機關黨支部、惠嶼村黨支部“結對子”“搞聯創”,通過黨建引領海島振興。之后,他多次實地調研、主持召開相關市直部門座談會、研究海島建設規劃、協調各類扶持資金1500多萬元。市、區、村三級黨支部聯合發揮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督促解決項目規劃、籌備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經過緊鑼密鼓地努力,“清風·惠嶼”黨建引領鄉村振興九大項目應運而生。
于是,惠嶼島的發展迎來第二次全新的重要機遇。
項目帶動,把黨建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
2019年12月18日上午,“惠嶼號”客渡船首航。“清風·惠嶼”黨建三級聯創首個項目宣告落成。

游宇飛(左一)代表三級聯創黨支部為“惠嶼號”按下啟航鍵。泉州市紀委監委供圖
肖清林說,2011年10月當地黨委政府投入使用“泉港號”鋼制渡船,解決了島上群眾出行難的問題,而“惠嶼號”在載客量、安全性能等方面又大大提升了,并帶動“泉港號”一起實行船票全免,為群眾上岸就醫、就學、經商帶來了更加安全、便捷、舒適的交通保障。
除配置“惠嶼號”客渡船外,九大項目還包括鄉村醫療一體化、農村幸福院、特色村鎮示范點景觀提升、村容村貌環境衛生整治、海岸線整修、村間巷道整修、棧道工程建設、黨建陣地提升改造,將全方位解決村民交通、醫療、養老、環境衛生等民生實際問題,并為惠嶼發展生態休閑旅游產業奠定堅實基礎。
隨著各黨建項目相繼落地落成,這個傳統漁村正在發生華麗蝶變:“惠嶼號”下水,讓“海上交通”成為“海上旅游”;鄉村醫療一體化項目竣工、擴建標準化村衛生所、配備專職的醫務、護理人員,讓村民足不出島,就能享受到較為全面的醫療健康服務;特色村鎮示范點景觀提升工程接近完成、大澳沙灘景觀浮橋直通海上餐廳,海島更加宜居宜業宜游……

傍晚時分的大澳沙灘浮橋。泉州市紀委監委供圖
“市紀委監委主抓的黨建三級聯創,不僅推動惠嶼村從傳統漁業向旅游業轉型發展、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也讓惠嶼人民更堅定了‘知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重塑了鄉村振興的理想和信心。”南埔鎮黨委書記陳宗德信心滿滿地說,“遠景目標是讓惠嶼村‘民房變民宿、資源變資產、島民變股東’,開辟出一條獨特的海島振興之路。”
監督保障,把黨建成果轉化為發展成果
投資上千萬的海島黨建項目,如何進行監督管理?島上居民的切身利益,如何得到有效維護?答案離不開泉州市紀委監委自2019年以來推行的“5533”工作機制。
據了解,這是今年7月初獲得第二屆“中國廉潔創新獎”提名獎的一個系統工程,包含四個方面,即鄉鎮紀委“五統一”規范化建設、鄉鎮紀檢監察干部進村入戶“五個必”工作法、市(縣)紀委監委班子成員“三掛鉤”機制、“三元主體”監督鏈條,旨在激活基層監督“末梢神經”,促進工作系統聯動、提升監督質效。
“如今,我們的腰桿更硬了!”在鄉村醫療一體化醫療用品采購過程中,南埔鎮紀委副書記、監察組副組長連惠生全程參與監督。他感言,市、區紀委監委推進的“統一調配使用、統一考核待遇、統一硬件設備、統一經費保障、統一工作標準”規范化建設,以及推行的“必訪、必談、必講、必核、必查”工作法,有效為鄉鎮紀檢監察組織建設打牢樁基、找準履職路徑,增強監督效能。

南埔鎮紀委干部在惠嶼村開展“五個必”入戶宣講活動。泉州市紀委監委供圖
在“惠嶼號”建造過程中,由于客渡船建造屬于特殊行業,泉港區無法受理造價審核,導致招投標工作難以開展。紀委監委班子成員掛鉤聯系片督辦、掛鉤信訪件化解、掛鉤幫扶項目落實機制及時發揮作用,泉港區紀委監委班子成員主動牽頭,推動區財政、公共資源交易、交通、海事部門及鎮村共同組成工作組,到省內造船企業詢價對接,最終確定了造船單位。
在“三元主體”監督鏈條里,除了有連惠生這樣的鄉鎮紀檢監察專干,還包括村支部紀檢委員、村務監督委員會,他們充分發揮扎根基層、貼近群眾、靠近一線“近距離監督”的天然優勢,及時發現、反映和糾正問題,確保黨建引領鄉村振興九大項目按質保量推進。
“5533”工作機制還直接服務“六穩”“六保”,惠及百姓民生。
“感謝黨和政府,多虧了紀委同志的幫助,讓我們一年的收成沒有打水漂。”村民口中的“紀委同志”說的是惠嶼村黨支部紀檢委員肖小平。今年4月,他在“五個必”入戶走訪中,聽到養殖戶們紛紛反映鮑魚滯銷,“隨著入夏氣溫逐漸上升,養在海里的鮑魚如果沒辦法及時銷售,死亡率會大大提升,大家將損失慘重。”肖小平第一時間將村民的困難情況如實反映給鎮紀委,鎮紀委核實后及時上報。很快,在市、區紀委監委的協調下,一場由鎮黨委書記帶貨直播的活動在海島舉行,區直部門“農超對接直通車”也開進惠嶼,推動鮑魚銷售25萬斤。村民們的“錢袋子”保住了!
“含蕊紅三葉,臨風艷一城”。正如三角梅頑強生長、熱情開放一般,在黨建引領、清風護航下,惠嶼人民“知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堅定不移,惠嶼島鄉村振興的美麗實踐孜孜不輟,夢想正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