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為中心,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價值追求,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也是實事求是在當代中國現實發展的內在要求,是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條紅線。
戰略思維
把控方向——戰略定力——充滿自信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注重把控方向,避免在根本政治問題上出現顛覆性、戰略性錯誤。在習近平總書記那里,就是堅定不移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和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堅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與基本經濟制度,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等。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調戰略定力。正確的政治方向確定之后,要堅定不移牢牢堅守,這叫做“戰略定力”。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實踐中,具有卓越的戰略思維和戰略定力,總是從根本、全局、長遠來思考問題。他強調,在復雜環境中,要保持理論上的清醒,增強政治上的定力;在道路、方向、立場等重大原則問題上,旗幟要鮮明,態度要明確,不能有絲毫含糊;在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時要著眼大局,謀準大勢,把握好度;在制定政策時,要冷靜觀察、謹慎從事、謀定后動;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中要平心靜氣、靜觀其變。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確定的正確方向充滿自信。他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充滿自信。總書記指出,“經過鴉片戰爭以來170多年的持續奮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的前景。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也充滿自信。他說,“堅持獨立自主,就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我們要根據形勢任務發展變化,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正因為如此,他注重使用“中國”二字,如中國夢、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中國聲音和中國話語等概念。作為黨的總書記,習近平總書記充滿自信且敢于擔當。而只有充滿自信且敢于擔當,才會具有戰略定力,才能把控好政治大方向,才能避免在根本問題上出現顛覆性、戰略性錯誤。
人民至上
實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
深入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必須把握其哲學精髓,堅持文本依據、理論依據和現實依據有機統一。必須嚴格依據黨的十八大前后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此即文本依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必然體現馬克思主義一以貫之的哲學精髓、理論品格和價值追求,此即理論依據;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提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哲學精髓,必須考慮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踐發展的新要求,此即現實依據。按照以上原則,可以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哲學精髓概括為“實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過程中一以貫之的哲學精髓的核心,這是理論依據。在多元、變化、復雜的當代中國,要作出科學決策,必須堅持實事求是,這是現實依據。正因為如此,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作為指導當代中國實踐發展的理論體系,自然要體現這一精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事求是作為黨的思想路線,它始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和靈魂,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和靈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精髓和靈魂;它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實事求是,是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概括,貫穿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論、唯物辯證法、實踐認識論、價值論和唯物史觀之中。我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時,既不能以先入為主的觀念去看待事物,也不能用幻想或臆造的聯系去取代事物的客觀聯系,既不能從原則、本本出發,也不能從主觀想象出發,而應從客觀實際出發,找出事物之間的本質聯系,按客觀事物存在和發展規律辦事。面向事實本身,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在實踐中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的根本要求和精髓要義。我們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都是以我國現實的社會存在為基礎的。
人民中心,既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價值追求,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也是實事求是在當代中國現實發展的內在要求,是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條紅線。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工作導向。他指出:“中國共產黨堅持執政為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人民中心側重價值維度。人民中心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生動表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最高價值遵循。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從哲學高度,多次強調中國共產黨人這一矢志不渝的價值理念,并站在我國發展起來以后這一新的歷史起點上作出了體現時代、實踐發展新要求的創新性詮釋。
中國共產黨人所講的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民觀,內涵有四條。一是人民立場。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歷史發展的動力,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二是人民主體。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三是人民目的。一切為了人民,不斷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使人民擁有更多獲得感。四是人民至上。把人民當做標準和尺度,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知行合一,在理論上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品格的體現;在現實上是當今有效落實中國改革發展的頂層設計、攻堅克難、實現目標的必然選擇;在文本上,針對過去存在的“執行力”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崇尚實干,“一分部署、九分落實”。他指出:“崇尚實干、狠抓落實是我反復強調的。如果不沉下心來抓落實,再好的目標,再好的藍圖,也只是鏡中花、水中月。”強調剛性落實、崇尚實干的知行合一,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著力點和突出特點,是一以貫之的理念。只有堅持實事求是和人民中心的有機統一,才能達到對事物真正的“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性與實踐性的有機統一。科學性,強調的是知,即對事物的本質、發展規律、歷史邏輯的真理性認識和把握;實踐性,強調的是行,即通過實踐,在改造主觀世界的同時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馬克思主義內在要求知行合一、理論和實踐相統一、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統一。特別是對于行,馬克思主義給予特別強調和關注。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一步實際行動勝過一打綱領。”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強調知行合一的傳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知行合一最具代表性論述的當屬王陽明。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和“心學”,匯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多了解王陽明的“心學”和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基于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認知,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在“知”的前提下的剛性執行力,“知是基礎、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他不僅強調通過實踐認識和把握規律,“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而且更強調抓落實。
把實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作為哲學精髓,既可以深入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一脈相承的統一關系,也體現了其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
治理智慧
發揮優勢——補齊短板——打牢支點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注重發揮優勢,補齊短板,打牢支點。
我國所具有的比較優勢,首要體現在決策正確,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國家主導體制能舉國力辦成事關中國發展命運的大事。這種體制在引領社會方向、組織社會資源、動員社會力量和控制社會矛盾方面,在攻堅克難和凝聚力量方面,具有比較優勢,效率較高。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很快奠定了國家發展的基礎,1978年以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這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堅定不移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如果權力過于集中而又缺乏有效制約,就容易導致官僚主義,進而導致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群眾、消極腐敗。這是發展面臨的短板。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努力補齊短板,如克服體制機制、黨的作風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領域的短板,“協調發展”“精準脫貧”等就體現這一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事實和本質特征,就是要把黨的領導、市場配置和人民主體有機結合起來。人民主體體現社會主義本質,黨的領導、市場配置則分別從政治和經濟等方面體現中國特色。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特別注重打牢這三大支點,注重使黨的領導力量、市場配置力量和人民主體力量協調、形成合力。他強調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關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就體現了這一點。(作者韓慶祥,系中央黨校校務委員會委員、副教育長兼哲學教研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