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瑜(右二)在調研農村經濟發展情況
一條粉紅絲巾溫暖了群眾的心。
一個清瘦身影走遍了6000多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
一位干練“班長”引領了一個貧困縣轉型崛起。
她,就是現任貴州省遵義市委常委、遵義縣委書記曾瑜。她對黨忠誠的品質、敢于擔當的精神、務實廉潔的作風,成為干部眼中的好“班長”,群眾心中的好“親戚”。
對黨忠誠我帶頭
“忠誠于黨我帶頭、服務人民我帶頭、加快發展我帶頭、優良作風我帶頭、廉潔自律我帶頭。”這“五帶頭”是曾瑜從政路上的座右銘。
在遵義縣任職時,曾瑜結合當地實際,在“五帶頭”的基礎上提出了“五提升”,即:思想建設、服務能力、發展水平、黨員素質、群眾滿意度提升。她以“五帶頭五提升”為抓手,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升級版,認真履行第一責任人職責,把全面從嚴治黨貫穿工作全過程,堅持黨建引領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五帶頭”的成功實踐,不僅寫入了貴州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還被評為貴州省基層組織建設最佳案例。
用辛苦指數換群眾幸福指數
“5+2”、“白+黑”,是曾瑜的工作常態。
“見到問題不怕、遇到矛盾不躲、碰到困難不讓”,是她對擔當的理解。
翻開曾瑜的幾十個工作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寫著民情社情,記錄了哪個項目推進有困難,哪個企業生產不正常,交給誰去處理,什么時間完成……
如何在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線”中轉型跨越?曾瑜從加強和改進縣委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入手,關閉了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企業,引進了一批生態環保型循環經濟項目。茍壩現代高效農業園等正成為遵義縣轉型發展新引擎。
同時,遵義縣整合投入7.5億元,推進“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實現四季有花開、有花香、有色彩,邁步向文明美麗新城區、新型工業集聚區、現代農業示范區、城鄉統籌先行區的目標前行。
經濟社會發展了,群眾收入也隨之增加。2014年,遵義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88元,增長12.8%,群眾幸福指數進一步提升。
2014年以來,遵義縣先后榮獲全國首批民生改善典范城市、全國縣域經濟發展潛力百強縣(市)等稱號。
不讓一個老鄉在全面小康中掉隊
“關愛外出民工、關愛留守兒童、關愛空巢老人。”曾瑜提出并深化“三關愛”工程,不僅更好地解決了困擾習水多年的民生難題,“三關愛”工程也入選全國第二屆基層黨建創新優秀案例。
“解決貧困問題,不讓一個老鄉在全面小康中掉隊,這就是最大的務實。”曾瑜用實際行動帶領廣大黨員干部兌現諾言。
剛到遵義縣任職時,曾瑜就與因車禍致殘的貧困戶王相坤結上了“親戚”,幫助其脫貧致富。2015年5月,曾瑜收到了來自王相坤一家的一份“特殊禮物”,在這份禮物上還附著一張樸實且飽含深情的便條:“我們農村人沒有什么,只有一顆感恩的心,一袋野菜載著老百姓對書記關心的感恩。”
在曾瑜的帶領下,一場“干部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把干部當親人”的“雙親”活動在遵義縣不斷深化拓展。全縣各級黨員干部與群眾結親近2萬對,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上萬個。
2014年,遵義縣減貧2.5萬人,8個貧困鄉鎮有5個順利脫貧。(黔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