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王平服從組織安排,從條件相對優越的西藏日喀則市調到距市區路途最遠、維穩任務最重、發展壓力最大的聶拉木縣工作。兩年多來,他始終堅守在第一線,奮戰在最前沿,以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縣委書記的責任與擔當。
用忠心守邊關
10余次現場辦公應對突發情況,8次深入高山哨卡部署邊境防控
聶拉木作為西藏最大的國家一級陸路通商口岸所在地,也是分裂與反分裂、滲透與反滲透、蠶食與反蠶食斗爭的一線。王平常說,“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是最大的群眾利益,也是最大的政治責任,在這個問題上沒有特殊性。要政治堅定,對黨忠誠,守衛好邊關要塞,捍衛好國家安全。”
面對漫長的邊境線、眾多的非法通道、復雜的人員流動,王平同志認真履行維穩“第一責任”的職責,帶領全縣黨政軍警民日夜奮戰,先后20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安排維穩工作,10余次現場辦公應對突發情況,8次深入高山哨卡部署邊境防控,6次與尼泊爾方面會晤協調邊境防控。在他的帶領下,聶拉木縣維穩組織領導不斷加強,長效機制逐步建立,應急預案日趨健全。面對1000多個強壓力、超負荷的日日夜夜,他與聶拉木黨政軍警民共筑起反分裂斗爭的鋼鐵長城。
用誠心謀跨越
邊境貿易突破20億美元,全縣生產總值連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要把聶拉木的改革、發展、穩定記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實在行動上。”王平經常這樣要求干部職工,也是這樣帶頭干事創業的。
說了就算,定了就干。到縣伊始,他就召集班子成員,完善了全縣總體發展思路,明確了特色農牧業、邊境貿易等重點產業和方向,明確了維護穩定、黨的建設、社會治理創新等重點工作和措施,并成立專班,整合資源,從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重點傾斜、重點支持。
面對縣域經濟“一產不大、二產不強、三產不活”的實際情況,他提出要抓住關鍵環節、實施重點突破。同時,王平堅持抓大不放小,親自前往區、市爭取資金,深入實地考察項目,一大批項目落地,有力推動了全縣經濟發展。
近年來,全縣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高,農牧業穩步增長,邊境貿易突破20億美元,旅游收入達到1500萬元,生產總值連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二、三產業占比達到80%以上。
用愛心托民心
不畏艱苦,跑遍全縣5鄉2鎮44個行政村
在擔任聶拉木縣委書記前,王平曾在聶拉木工作8年,對聶拉木縣比較熟悉。但他還是第一時間就深入海拔最高的波絨鄉進行調研,短時間內跑遍了全縣5鄉2鎮44個行政村。
每年王平都要抽出一定時間下鄉調研,了解群眾安危冷暖,并連續多年實施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十件實事”。群眾安居房全部建成;技能培訓1000余人次;群眾人均純收入兩年凈增加987元……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他籌措資金200多萬元,為群眾辦實事好事30余件,并結對認親3戶,個人捐款2萬多元。
今年4月25日,聶拉木縣發生了8.1級特大地震。面對重大突發自然災害,作為主政一方的黨員干部、群眾的“貼心人”,王平立即從下鄉調研第一線投身抗震救災最前沿,地震當天搜救的80余名傷員第一時間得到有效救治。震后兩小時內,全縣5鄉2鎮44個行政村受災群眾全部安全轉移,無一遺漏;僅用半天,樟木口岸521戶1826名邊民群眾、1800余名商戶和務工人員、1200多名干部職工撤離,無一因次生災害而傷亡。
用信心筑未來
深入受災一線與干部群眾談心交流
聶拉木縣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南麓,氣候多變,生態脆弱,地質復雜,屬雪災、風災、滑坡等自然災害多發易發區。每到關鍵時刻,王平都沖鋒在前。
2015年,面對“4?25”8.1級特大地震重建工作的巨大困難,面對干部群眾的疑慮和迷惘,他深知,作為縣委書記、干部群眾的“主心骨”,要盡快科學規劃、恢復重建。為此,他親自帶領班子成員深入受災一線,與干部群眾談心,與專家學者交流。
經過深思熟慮,他提出了建設“一體兩翼”的全縣總體布局,即以縣城為中心,北部發展特色農牧業、南部發展邊貿旅游業。在他的帶領下,全縣干部職工、廣大群眾信心滿懷,“有王平書記這樣的好干部,我們一定能取得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勝利。”門布鄉一名鄉干部說。